在疫情時期,許多人開始使用手機量體溫。市面上已經出現了不少「量體溫app」,可以透過手機鏡頭或紅外線感測器測量體溫。有些App甚至可以將測量結果與家人或朋友分享,方便居家隔離或檢疫的民眾掌握自身健康狀況。除了測量體溫,這些App也提供個人化的溫度記錄,方便追蹤身體狀況。想要了解如何使用「量體溫app」嗎?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市面上常見的App,並提供選購建議。
可以參考 外勞生病住院怎麼辦?專家指南助您妥善照護
用手機量額溫!可切換華氏、攝氏溫度,「ThermGo 非接觸式紅外線體溫計」App 介紹
在疫情肆虐的時代,體溫監測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統的體溫計雖然準確,但使用起來卻不夠方便,尤其是在需要頻繁測量體溫的時刻,更顯得力不從心。因此,近年來,許多人開始轉向使用智慧型手機 App 來量測體溫,不僅方便快捷,而且數據記錄也更加完整。其中,一款名為「ThermGo 非接觸式紅外線體溫計」的 App 更是備受矚目,它利用手機鏡頭的紅外線感測功能,讓使用者可以輕鬆地測量額溫,並將數據儲存到 App 中,方便隨時查看。
ThermGo 的操作方式非常簡單,使用者只需開啟 App,將手機鏡頭對準額頭,即可開始測量體溫。App 會自動辨識額頭位置,並顯示測量結果,同時也提供華氏和攝氏兩種溫度單位選擇,方便使用者根據自身需求進行調整。此外,ThermGo 還具備多項貼心功能,例如:自動儲存測量記錄,方便使用者追蹤體溫變化;設定體溫警示,當體溫超過設定值時,App 會發出提醒,讓使用者及時掌握健康狀況;與其他健康 App 整合,方便使用者將體溫數據與其他健康數據進行分析,更全面地了解自身健康狀況。
ThermGo 的出現,為使用者提供了一種更便捷、更智能的體溫監測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健康監控的效率,也能讓使用者更輕鬆地掌握自身健康狀況。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將會有更多功能更強大的體溫監測 App 出現,為人們的健康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測量體溫 App 的真相:別再被「Siri 測溫」騙了!
網路上流傳著許多「iPhone 可以測量體溫」的影片,甚至有許多人聲稱透過 Siri 就能輕鬆測量體溫。但事實上,iPhone 並沒有內建可以測量人體體溫的功能。雖然 iPhone 內部有溫度感測器,但這些感測器僅用於監控手機本身的溫度,例如當手機過熱時會自動鎖定以保護設備。
那麼,影片中 Siri 為什麼會在網友要求測量溫度後,就回報量測溫度的結果呢? 其實這是網友寫好的捷徑對話。 只要利用 iPhone 捷徑功能,加入「文字」項目,在這裡面輸入結果,例如「你的體溫目前是 36.3 度」,然後再用「朗讀」的功能唸出來,最後把這個捷徑的名稱取名為「幫我測量體溫」。
簡單來說,這些「Siri 測溫」的影片,其實是利用 iPhone 的「捷徑」功能製作的,並非真正的體溫測量。 因此,如果你想測量自己的體溫,還是需要使用專用的體溫計。
以下列出幾個重點,讓你更了解 iPhone 測量體溫的真相:
- iPhone 並沒有內建可以測量人體體溫的功能。
- iPhone 內部的溫度感測器僅用於監控手機本身的溫度。
- 「Siri 測溫」的影片是利用「捷徑」功能製作的,並非真正的體溫測量。
- 如果你想測量自己的體溫,請使用專用的體溫計。
希望以上資訊能幫助你更了解 iPhone 測量體溫的真相,避免被網路上流傳的影片誤導。
手機端新增體溫量測紀錄
想要利用 Ragic 追蹤體溫數據,其實非常簡單!即使您是手機使用者,也能輕鬆進行操作。首先,請登入您的 Ragic 帳號。接著,在手機版 App 左側工具列找到「切換帳號」選項,並在方框中輸入範本表單的資料庫帳號名稱「ForContent」。按下綠色箭頭進入後,選擇「自我健康管理」中的「體溫量測紀錄」項目。您就可以新增資料與查詢過去的體溫紀錄了!
新增資料的操作方式與 Ragic 其他功能類似,十分直觀易懂。您只需填寫日期、時間、體溫等資訊,即可完成新增。此外,您也可以利用查詢功能,快速找到您需要的體溫數據。例如,您可以根據日期範圍、時間區間或體溫範圍進行搜尋,方便您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Ragic 的手機版 App 具有良好的操作體驗,讓您隨時隨地都能管理您的體溫數據。無論您是在家中、辦公室或外出旅行,都能輕鬆地記錄您的體溫變化,掌握自身健康狀況。
步驟 | 操作 |
---|---|
1. 登入 | 登入您的 Ragic 帳號。 |
2. 切換帳號 | 在手機版 App 左側工具列找到「切換帳號」選項,並輸入資料庫帳號名稱「ForContent」。 |
3. 進入表格 | 按下綠色箭頭進入後,選擇「自我健康管理」中的「體溫量測紀錄」項目。 |
4. 新增資料 | 填寫日期、時間、體溫等資訊。 |
5. 查詢資料 | 利用查詢功能,根據日期範圍、時間區間或體溫範圍進行搜尋。 |
如何在曲線圖上紀錄體溫?
假如你紀錄的體溫量測只有一個人的資料的話,只要在曲線圖上選擇「全部資料」並且另外在 Y 軸設定的地方新增「最低標」「最高標」兩個選項,就可以另外在趨勢圖上看到是否有超出(大致上的)正常體溫範圍: 這是因為我們在範本設計時做了兩個隱藏的欄位「最低標」「最高標」並且在每一筆資料上都讓它們填上預設值(最低標=35度,最高標=38度)。 你也可以透過設定「最低標」「最高標」來調整正常體溫的範圍,例如:設定「最低標」為36度,設定「最高標」為37.5度,就可以更精準地觀察個人體溫的變化,並更有效地掌握健康狀況。
只要在「資料卡」上填寫不同人的資料,就可以紀錄不同家庭成員或團體成員的體溫了,例如爸媽幫家裡的三個小孩量體溫,可以在個人資料卡上新增三個小孩的資料,紀錄體溫時就可以區分不同孩子,查看時可以透過 姓名的功能來分別查看每個人的資料。這樣一來,你就可以輕鬆地管理家中每個人的體溫數據,並隨時掌握他們的健康狀況。
此外,你也可以利用「資料卡」的「備註」欄位,記錄一些額外的資訊,例如:體溫量測的時間、地點、使用的體溫計類型、以及其他可能影響體溫的因素,例如:運動、睡眠、飲食、藥物等等。這些額外的資訊可以幫助你更全面地分析體溫數據,並找出可能導致體溫變化的原因。
透過這些功能,你可以輕鬆地使用體溫 App 記錄和管理體溫數據,並利用這些數據來監控個人健康狀況,掌握健康生活的關鍵。
如何查看體溫紀錄?
體溫追蹤應用程式除了記錄體溫數據外,更重要的是讓您能輕鬆查看這些數據,掌握自身健康狀況。開啟應用程式後,點擊「輸入體溫」就可以使用滑桿調整體溫數字,日期與時間則會自動擷取,如果是補記的話也可以手動調整,最後按下「儲存」即可完成記錄。 之後開啟時就可以在上方看到最後一次測量的時間,點入下方的「體溫紀錄」就可以看到每次的測量溫度,若有超過 37.6 度就會以紅字標示,提醒您注意可能發燒的情況。
大部分的體溫追蹤應用程式會以圖表或列表的方式呈現體溫紀錄,讓您一目了然。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的顯示模式,例如以時間軸顯示,或是以每天、每週、每月的方式進行分類。有些應用程式還會提供更進階的功能,例如將體溫數據與其他健康數據(例如睡眠時間、運動量)進行整合,讓您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在查看體溫紀錄時,除了注意高溫警示以外,您也可以觀察體溫的變化趨勢。例如,如果您發現自己的體溫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下降,或是出現明顯的波動,就需要留意是否出現健康問題。當然,體溫的變化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響,例如睡眠品質、壓力、飲食等,因此建議您將體溫數據與其他健康資訊結合起來分析,才能更準確地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此外,有些體溫追蹤應用程式還提供分享功能,讓您可以將體溫數據分享給醫生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員,方便他們進行診斷和治療。如果您有需要,可以嘗試使用這些功能,讓您的健康管理更加便捷。
量體溫app結論
在疫情期間,使用量體溫app成為許多人的新習慣。這些App不僅方便快速,也提供詳細的記錄和分析功能,有助於掌握個人健康狀況。透過本文的介紹,您已經了解市面上常見的量體溫app,以及它們的功能、優缺點和應用場景。選擇適合自己的量體溫app,可以提升健康監控的效率,讓您更安心地度過疫情時期。
除了選購量體溫app,我們也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 App 的準確性: 不同App 的準確度可能有所差異,選擇前應先了解其準確性。
- 個人隱私: 使用量體溫app時,要注意個人隱私的保護。選擇具有良好安全措施的App,並留意其數據收集和使用政策。
- 與其他裝置的整合: 考慮是否需要將量體溫app 與其他健康裝置或應用程式整合,例如智慧手錶或健康追蹤App,以獲得更全面的健康數據分析。
希望本文能幫助您選購適合自己的量體溫app,並提升健康監控的效率。若您有任何疑問,歡迎留言或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
量體溫app 常見問題快速FAQ
量體溫app真的準確嗎?
量體溫app的準確度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例如:手機鏡頭品質、測量環境溫度、使用者操作方式等等。一般來說,紅外線測量技術的準確度會比傳統的體溫計略低一些。建議您在使用量體溫app時,多測量幾次,並參考其他健康資訊,例如:感覺是否發燒、是否有其他症狀等等,才能更準確地掌握自身健康狀況。
量體溫app會不會泄露我的個人資訊?
大部分的量體溫app會要求使用者提供一些個人資訊,例如:姓名、年齡、性別等等。這些資訊通常是用於個人化服務,例如:根據使用者年齡和性別提供更準確的體溫參考值等等。建議您在使用量體溫app時,仔細閱讀其隱私權政策,了解他們如何收集和使用您的個人資訊,並選擇信譽良好、有完善隱私保護措施的app。
使用量體溫app除了量體溫,還有哪些應用?
除了量體溫之外,許多量體溫app還提供其他功能,例如:體溫記錄、體溫趨勢分析、體溫警示、與其他健康裝置整合等等。您可以利用這些功能來更有效地管理自身健康狀況,例如:追蹤體溫變化趨勢、掌握發燒風險、建立健康習慣等等。建議您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功能豐富、符合您使用習慣的量體溫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