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床老人壽命延長,卻是痛苦的7年

台灣有超過48萬名長輩面臨臥床的困境,他們的生活品質往往受到影響,在缺乏尊嚴的狀態下,平均長達7年的時間,與疾病搏鬥。 儘管國人平均壽命逐年增加,但健康平均餘命卻遠遠不足,這也意味著許多人面臨臥床老人壽命延長,卻是以失能、痛苦的方式度過。 這種情況不僅讓病人飽受病痛折磨,更給家屬帶來沉重的照護負擔。

可以參考 地中海飲食原則:掌握8大秘訣,輕鬆減重、健康飲食

臥床老人的真實困境:7年痛苦的煎熬

台灣社會邁入高齡化,國人平均壽命逐年增加,但健康平均餘命卻遠遠落後。根據主計總處和衛福部的統計,國人平均餘命79.5歲,但健康平均餘命僅70.8歲,等於有長達8.7年的時間受病痛之苦,處於程度不等的失能狀態。而其中,臥床老人更是這段痛苦旅程的典型代表。他們可能插著鼻胃管餵食三餐,靠氣切管呼吸,以尿管、尿布處理民生大事,甚至躺在床上無法溝通言語。狀況好一些的,可下床但要人攙扶,出門得坐輪椅,一直到離世那一日,這是台灣48萬名長輩的生活寫照。

對於這些臥床老人來說,生命的最後階段並非安詳的夕陽餘暉,而是漫長的煎熬。他們失去行動能力,無法自主生活,甚至連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仰賴他人照護。長期臥床導致肌肉萎縮、骨質疏鬆,增加跌倒風險,也容易引發褥瘡、肺炎等併發症。更令人心碎的是,他們可能失去言語能力,無法與家人溝通,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家人為自己奔波勞碌,卻無力表達自己的感受。

對於家屬來說,照顧臥床老人也是一場漫長的煎熬。他們要承受照護的壓力,面對經濟的負擔,還要處理各種突發狀況。長期照護讓他們身心俱疲,甚至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品質。而最令人難以承受的是,看著親人日漸衰弱,卻無能為力,這種無力感和悲傷感,是任何言語都無法形容的。

在台灣,平均每位臥床老人需要長達7年的時間接受照護。這7年,不僅是病人受病痛折磨,也是家人、照顧者沉重的負擔。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思考如何改善臥床老人的生活品質,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能夠享有尊嚴和幸福,而不是在痛苦中度過漫長的時光。

為什麼老人最怕跌倒?

很多人都說老年人最怕跌倒,因為一跌倒就很容易造成骨折。但為什麼骨折會讓老年人如此害怕?最主要造成如此高死亡率的原因是,病人因長期臥床而導致肺炎、泌尿道感染、褥瘡等併發症而致死。 因此,骨折後的照顧復健非常重要,以下6個提醒與建議可多加留意:

  • 肺炎:長期臥床的老人,呼吸系統功能減弱,容易因吸入性肺炎而導致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因此,保持呼吸道暢通,定期翻身,並鼓勵老人多做深呼吸,可以有效預防肺炎。
  • 泌尿道感染:臥床老人容易發生尿路感染,因為長期臥床會導致尿液滯留,容易滋生細菌。因此,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定期清潔尿道,並鼓勵老人多喝水,可以有效預防泌尿道感染。
  • 褥瘡:長期臥床會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良,容易造成皮膚潰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褥瘡。因此,定期翻身,使用防褥瘡墊,並保持床鋪乾燥清潔,可以有效預防褥瘡。
  • 肌肉萎縮:長期臥床會導致肌肉萎縮,造成行動不便,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因此,鼓勵老人進行適度的肢體活動,例如床上運動,可以有效預防肌肉萎縮。
  • 骨質疏鬆:臥床老人容易發生骨質疏鬆,因為長期臥床會導致骨骼負荷減少,骨質流失加快。因此,補充鈣質,進行適當的運動,可以有效預防骨質疏鬆。
  • 心理問題:長期臥床會導致老人產生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因此,家人朋友的陪伴,以及積極參與復健活動,可以有效改善老人的心理狀態。

除了以上6點,老年人跌倒後,還需要及時就醫,接受專業的治療和復健,才能儘快恢復健康。家人朋友也要多加陪伴,給予老人心理上的支持,幫助他們重拾信心,積極面對生活。

臥床老人壽命延長,卻是痛苦的7年

臥床老人壽命.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營養攝取:維持生命能量的關鍵

行動不便的長輩,由於活動量減少,代謝率下降,容易出現營養失衡,導致身體機能衰退。因此,照護者必須特別注意長輩的營養攝取,確保他們獲得充足的營養,維持生命能量。以下提供一些建議:

1. 飲食規劃:

  • 均衡飲食: 應提供長輩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均衡飲食。蛋白質有助於維持肌肉量,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脂肪則有助於維持體溫和吸收脂溶性維生素。
  • 少量多餐: 行動不便的長輩消化能力可能下降,建議少量多餐,避免一次進食過多,造成消化不良。
  • 易於咀嚼的食物: 長輩的牙齒可能鬆動或缺失,應選擇易於咀嚼的食物,例如軟質的水果、蔬菜、魚肉等。
  • 補充營養品: 若長輩無法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營養,可考慮補充營養品,例如蛋白粉、維生素、礦物質等。

2. 協助進食:

  • 創造舒適的進食環境: 確保長輩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下進食,避免干擾。
  • 協助餵食: 若長輩無法自行進食,應耐心協助餵食,並注意食物溫度,避免燙傷。
  • 鼓勵長輩進食: 鼓勵長輩主動進食,並與他們聊天,營造愉快的用餐氛圍。
  • 觀察進食狀況: 注意長輩的進食量和進食速度,若出現食慾不振或進食困難,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3. 水分補充:

  • 充足的水分: 長輩容易脫水,應提供充足的水分,建議每天至少喝2000毫升的水。
  • 提醒喝水: 定時提醒長輩喝水,並觀察他們的排尿狀況,若出現尿量減少或尿液顏色深黃,應注意是否脫水。
  • 提供多樣化的飲品: 除白開水外,也可以提供果汁、牛奶、湯品等多樣化的飲品,增加長輩的喝水意願。

營養攝取是維持長輩生命能量的關鍵,照護者應用心觀察長輩的飲食狀況,並根據其需求調整飲食內容,確保他們獲得充足的營養,維持健康的身體機能。

營養攝取:維持生命能量的關鍵
項目 建議
飲食規劃
  • 均衡飲食: 提供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均衡飲食。
  • 少量多餐: 避免一次進食過多,造成消化不良。
  • 易於咀嚼的食物: 選擇易於咀嚼的食物,例如軟質的水果、蔬菜、魚肉等。
  • 補充營養品: 若無法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營養,可考慮補充蛋白粉、維生素、礦物質等。
協助進食
  • 創造舒適的進食環境: 確保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下進食,避免干擾。
  • 協助餵食: 若無法自行進食,應耐心協助餵食,並注意食物溫度。
  • 鼓勵長輩進食: 鼓勵主動進食,並與他們聊天,營造愉快的用餐氛圍。
  • 觀察進食狀況: 注意進食量和進食速度,若出現食慾不振或進食困難,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水分補充
  • 充足的水分: 每天至少喝2000毫升的水。
  • 提醒喝水: 定時提醒喝水,並觀察排尿狀況,若出現尿量減少或尿液顏色深黃,應注意是否脫水。
  • 提供多樣化的飲品: 除白開水外,也可以提供果汁、牛奶、湯品等多樣化的飲品,增加喝水意願。

老人做壽的意義

老人年齡大了要做壽,也就是老人到了一定年紀要過生日,按中國人的習俗到了50歲才會做壽,一般逢十稱為“大壽”,像五十大壽、六十大壽、七十大壽,但實際上往往是在虛歲五十九歲時做六十大壽,其餘類推。 60“大壽”,又稱“回甲日”,應60一甲子之意,稱60歲為“花甲之年”,古人說:人活七十古來稀,因為古代的醫療衛生和飲食營養問題,所以古代人的的平均壽命一般不像現代人均壽命那麼長,到了60歲之後每十年一次“大壽”,又有70 80 90 “大壽”。

做壽不僅僅是慶祝生日,更是一種對人生階段的總結和對未來期許的表達。六十大壽,象徵著人生的一個新的開始,也代表著人生的成熟和智慧。在古代,人們認為人到六十歲,經歷了人生的風风雨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開始享受人生的成果,所以會舉辦盛大的壽宴,邀請親朋好友來慶祝。而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壽命也延長,做壽的年齡也隨之調整,但做壽的意義仍然是相同的,都是對人生的肯定和對未來的期許。

做壽的儀式因地區和家庭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一般都包括宴請親朋好友、祭拜祖先、贈送禮物等。這些儀式不僅僅是傳統習俗,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是家人和朋友對壽星的祝福和敬意。通過這些儀式,人們可以表達對壽星的愛和尊重,也增進了家人和朋友之間的感情。

做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民俗活動,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賢的傳統美德,也反映了人們對長壽和幸福的追求。做壽的習俗,不僅僅是慶祝生日,更是一種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生命的敬畏。通過做壽,人們可以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感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長期臥床的照護策略

照顧長期臥床的病人真的是一個勞心又勞力的事情,但只要能努力協助病人不要整天躺床不動,不管是翻身、肢體運動、坐起、下床,都可以幫助病人,避免進一步的退化。 因此會建議家屬可以採用多人輪班照顧的方式來照顧臥床的病人,像是可以請長照2.0的居家照顧與專業照顧,搭配自費的專業看護,剩餘的時間再由自己家人照顧的方式,就可以讓病人的照顧品質大幅提升,照顧者也有喘息的機會,避免過度勞累,自己就先垮了。

除了專業人員的協助,家屬也要學習一些基本的照護技巧,例如如何協助病人翻身、如何進行肢體運動、如何協助病人坐起等等。這些技巧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例如,協助病人翻身時,需要注意病人的姿勢,避免造成病人身體的傷害;進行肢體運動時,需要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避免過度勞累。家屬可以透過參加長照機構舉辦的課程,或是參考相關的書籍和網站,學習這些照護技巧。

此外,家屬也要注意病人的心理狀況。長期臥床的病人容易感到孤單、無助和沮喪。家屬可以多陪伴病人聊天、唱歌、閱讀,讓病人感受到關心和愛。也可以鼓勵病人參與一些簡單的活動,例如玩遊戲、看電視、聽音樂等等,讓病人保持積極的心態。

照顧長期臥床的病人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家屬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只要家屬能掌握正確的照護技巧,並善用長照資源,就能為病人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減輕自己的照護壓力。更重要的是,家屬要保持積極的心態,相信自己能夠做好,才能為病人提供最好的照護。

可以參考 臥床老人壽命

臥床老人壽命結論

當我們談論臥床老人壽命時,不能只看數字,更要關注其生活品質。延長臥床老人壽命,卻是以失能、痛苦的方式度過,無疑是對他們和家屬的煎熬。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臥床老人在有限的生命中,擁有尊嚴和幸福,而非只是延長痛苦的時光。

這篇文章探討了臥床老人面臨的困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問題,以及家屬的照護壓力。我們也分享了許多實用的照護技巧和資源,希望幫助家屬更好地照護臥床的親人,改善他們的生命品質。

照顧臥床老人是一場漫長的旅程,需要耐心、愛心和智慧。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更多人了解臥床老人所面臨的挑戰,也期盼社會能更加重視他們的照護,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依然能感受到愛和尊重。

臥床老人壽命 常見問題快速FAQ

臥床老人平均會活多久?

臥床老人的壽命長短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年齡、健康狀況、疾病類型、照護品質等。一般來說,臥床老人的壽命會比一般人短,但並非絕對。根據研究,臥床老人平均會活 7 年左右,但實際上會因人而異。重要的是要積極提供良好的照護,讓臥床老人能夠擁有尊嚴和幸福的餘生。

臥床老人有哪些症狀?

臥床老人可能面臨許多生理、心理和社會問題,例如:營養不良、肌少症、褥瘡、抑鬱症、社交孤立等。他們也可能失去行動能力,無法自主生活,甚至連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仰賴他人照護。長期臥床導致肌肉萎縮、骨質疏鬆,增加跌倒風險,也容易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更令人心碎的是,他們可能失去言語能力,無法與家人溝通,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家人為自己奔波勞碌,卻無力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何照顧臥床老人?

照顧臥床老人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只要掌握正確的照護技巧,並善用長照資源,就能為病人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減輕自己的照護壓力。首先,要確保臥床老人的營養充足,並進行適當的肢體活動,避免肌肉萎縮和骨質疏鬆。其次,要定期翻身,保持床鋪清潔乾燥,預防褥瘡。第三,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預防感染。最後,要多陪伴病人聊天、唱歌、閱讀,讓病人感受到關心和愛,保持積極的心態。

個人頭像照片

By Malisa

我是 Malisa,我的專業領域是老年人照護及長期健康管理。希望通過這個網站,為所有需要長期照護的家庭提供最實用且專業的資訊和資源。無論你是照護者、親人,還是正在尋求更好生活品質的老年人,我都致力於為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指導。聯繫我 [email protecte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