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七步驟必學攻略】預防疾病傳播的關鍵

預防疾病傳播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正確洗手!掌握「洗手七步驟」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七步驟包括:內外夾弓大立完,分別搓揉手掌、手背、指縫、指背與指節、大拇指及虎口、指尖、手腕,並用清水沖洗乾淨,最後以乾淨毛巾擦乾。使用肥皂洗手至少要洗1分鐘,才能徹底清除細菌和病毒。除了正確洗手,也要留意洗手時機,例如接觸病患後、接觸動物後、接觸公共物品後、用餐前、如廁後、咳嗽或打噴嚏後、接觸污染物後等,都要記得洗手!

可以參考 注意!尿布尺寸用多久?6 種狀況代表要換尺寸!

洗手七步驟:宣導正確洗手七式

在這個充滿各種細菌和病毒的環境中,洗手是保護自己和家人免受疾病侵襲的關鍵。正確洗手可以有效地去除手部上的病菌,降低感染風險。然而,許多人並沒有掌握正確的洗手技巧,導致洗手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了解並實踐正確的洗手七步驟至關重要,這不僅是個人衛生習慣的提升,更是守護健康的重要防線。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疫情,除了戴口罩,把握正確的洗手時機和步驟,是更簡單有效的預防方法!洗手主要是利用酒精或界面活性劑殺死細菌和病毒,若以酒精洗手,要盡可能讓手部都沾到酒精;使用肥皂至少要洗1分鐘,落實「內外夾弓大立完」口訣,確實搓揉手掌、手背、指縫、指背與指節、大拇指及虎口、指尖、手腕,並以清水將手沖乾淨、擦乾後才算完成洗手程序。

手部衛生是預防疾病傳播的重要環節,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也強調手部衛生5時機:包括:「2 個」洗手時機發生在接觸或執行照護活動「之前」,目的是為了防止微生物傳遞給病人的風險;「3 個」洗手時機發生在接觸或暴露病人體液風險「之後」,目的是為了防止微生物傳遞給醫療人員和照護區的風險。

以下將詳細介紹正確的洗手七步驟,並結合生活場景,讓您更清楚地掌握洗手技巧,有效預防疾病傳播,守護您和家人的健康。

洗完手一定要擦乾嗎?

你是否認為洗完手後,只要水沖乾淨就夠了?其實,洗完手後擦乾雙手,才是預防疾病傳播的關鍵步驟!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超過六成的國人不知道若未擦乾雙手,濕漉漉的雙手只會滋生更多的細菌,比洗手前還要糟糕!

為什麼濕手比洗手前更容易滋生細菌呢?因為濕潤的環境是細菌的溫床,它們可以在潮濕的雙手上快速繁殖,甚至比原本附著在手上的細菌數量更多!

此外,擦乾雙手還有以下幾個重要原因:

  • 避免公共給皂機或肥皂本身帶來的細菌污染:公共給皂機或公用肥皂本身可能含有細菌,濕手容易沾染這些細菌,導致二次污染。
  • 促進手部乾燥,減少細菌滋生:濕手更容易滋生細菌,擦乾雙手可以讓手部乾燥,減少細菌的繁殖機會。
  • 避免手部皮膚乾燥:有些肥皂會帶走手部皮膚的天然油脂,導致手部乾燥。擦乾雙手可以幫助鎖住水分,避免手部乾燥。

所以,下次洗手後,別忘了擦乾雙手,讓你的手部衛生更加完善,遠離細菌的威脅!

【洗手七步驟必學攻略】預防疾病傳播的關鍵

洗手七步驟.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洗手的重點是什麼?

洗手的重點其實在於「搓揉」的動作,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至關重要的步驟。我們常說「流水洗手,洗不乾淨」,因為單純用水沖洗,並無法有效去除附著在皮膚表面的細菌、病毒和污垢。而輔以肥皂或洗手乳搓洗,則可以讓這些微生物和髒污從皮膚表面釋放出來,並隨著清水沖洗被帶走,達到抗菌防疫的效果。所以,搓揉的動作才是洗手的核心,它能有效地將清潔劑與手部接觸,進而達到清潔效果。

搓揉的過程需要仔細且徹底,確保手部的每個位置都得到清潔。從指尖、指甲縫、手掌、手背到手腕,都需要仔細搓揉,避免留下任何死角。而搓揉的時間也不容忽視,至少要持續20秒,才能讓清潔劑充分發揮作用,將細菌和污垢徹底去除。想像一下,搓揉的時間就像是在給手部做一次深層清潔,讓清潔劑深入毛孔,將隱藏的髒污清除乾淨。

除了搓揉時間,洗手的次數也至關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尤其是在以下情況下:吃飯前、吃飯後、使用廁所後、接觸動物後、咳嗽或打噴嚏後、處理垃圾後、觸碰公共物品後等等。這些都是容易接觸到細菌和病毒的時刻,勤洗手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

最後,洗完手後,記得用乾淨的毛巾或紙巾將雙手徹底擦乾。濕潤的雙手更容易滋生細菌,所以保持雙手乾燥也是預防感染的重要步驟。

洗手的重點在於「搓揉」,透過搓揉的動作,讓清潔劑與手部充分接觸,將細菌和污垢徹底去除,達到抗菌防疫的效果。搓揉的過程需要仔細、徹底,並持續至少20秒,才能達到最佳的清潔效果。同時,我們也應該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尤其是在容易接觸到細菌和病毒的時刻,以降低感染的風險。

洗手的重點
步驟 說明
搓揉
  • 搓揉是洗手的核心,可以有效去除細菌、病毒和污垢。
  • 從指尖、指甲縫、手掌、手背到手腕,每個位置都要搓揉。
  • 搓揉時間至少20秒,讓清潔劑充分發揮作用。
洗手的次數
  • 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尤其是在以下情況下:吃飯前、吃飯後、使用廁所後、接觸動物後、咳嗽或打噴嚏後、處理垃圾後、觸碰公共物品後等。
擦乾
  • 用乾淨的毛巾或紙巾將雙手徹底擦乾。
  • 濕潤的雙手更容易滋生細菌。

洗手要洗幾次? 洗手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

洗手要洗幾次?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事實上,沒有固定的次數,重要的是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和需要,適時洗手。例如,在觸摸眼睛、鼻子或嘴巴之前、吃飯前、使用廁所後、處理生肉或家禽後、接觸生病的人後,以及接觸公共場所的表面後,都需要洗手。

洗手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雙手搓洗的時間至少要15秒,在7個搓洗步驟中,每個步驟約搓洗5次,所以完成一次濕洗手的時間平均約40-60秒之間。

如果您沒有肥皂和水,可以使用酒精或乾洗手液。乾洗手液的平均使用時間約為20–30秒,直到酒精揮發至乾,此時就不需再使用擦手紙了。

正確洗手七字訣:

  • 內: 將雙手手心互相搓洗。

在搓洗雙手手心時,要確保手掌完全接觸,並用力搓洗,讓肥皂充分起泡。這個步驟可以有效去除手心上的細菌和病毒。

為什麼要用自來水洗手?

許多人可能會有疑問,自來水和洗手清潔用品本身可能也含有細菌,那為什麼還要用自來水洗手呢?其實,自來水和洗手清潔用品上的細菌,並不會對人體造成直接的危害,因為這些細菌的數量通常很少,而且我們的手部本身也帶有許多細菌,這些細菌大多數是無害的。然而,當我們的手部沾染了病原體,例如病毒或細菌,這些病原體就會附著在我們的皮膚上,並透過接觸傳播給其他人。這時,使用自來水和洗手清潔用品,就能有效地去除這些病原體,降低感染風險。

此外,濕濕的手部更容易沾黏空氣中的病菌,因為濕潤的皮膚更容易吸附細菌和病毒。因此,在洗手後,我們需要迅速擦乾雙手,避免濕潤的狀態持續太久。建議民眾可以隨身自備面紙、手帕來擦手,或者使用乾淨的毛巾擦拭。如果沒有這些工具,也可以用乾淨的衣服或紙巾輕輕拍乾雙手。

濕洗手是大家公認最有效的消毒方式,但有時外出時剛好沒有洗手台或肥皂,無法進行濕洗手,此時隨身的乾洗手消毒液便是你的好幫手!乾洗手消毒液通常含有酒精或其他消毒成分,可以有效殺死手部上的細菌和病毒。然而,乾洗手消毒液並不能完全取代濕洗手,因為它無法去除所有类型的病原體,而且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皮膚乾燥。因此,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以濕洗手為優先選擇。

可以參考 洗手七步驟

洗手七步驟結論

掌握「洗手七步驟」,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不僅能有效預防疾病傳播,更能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從接觸病患後、接觸動物後、接觸公共物品後、用餐前、如廁後、咳嗽或打噴嚏後、接觸污染物後等等,都應遵循「內外夾弓大立完」口訣,仔細搓揉每個步驟,並持續至少20秒,才能達到最佳清潔效果。記得,洗完手後務必擦乾雙手,避免濕手滋生更多細菌。

正確洗手是守護健康的第一道防線,讓我們一起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共同打造健康的生活環境。

洗手七步驟 常見問題快速FAQ

洗手時,用冷水洗還是熱水洗比較好?

一般而言,使用溫水洗手最為適宜,因為溫水可以有效地去除手部上的油脂和污垢,並且不會刺激皮膚。冷水可能無法有效地溶解肥皂,降低清潔效果;而熱水則可能導致皮膚乾燥、敏感,甚至造成灼傷。因此,建議使用溫水洗手,並依個人感受調節水溫,避免過冷或過熱。

洗手時,需要使用洗手乳嗎?

使用洗手乳可以提升洗手的清潔效果,但並非必要。一般情況下,使用肥皂洗手即可有效去除手部上的細菌和病毒,但如果手上沾染了較多的油脂或污垢,例如烹飪後、接觸油膩物品後,使用洗手乳可以更有效地清潔手部,並留下淡淡的香味。

洗完手後,一定要用紙巾擦乾嗎?

洗完手後,用紙巾或毛巾擦乾是最佳選擇,因為濕潤的雙手更容易滋生細菌。如果沒有紙巾或毛巾,可以用乾淨的衣服或紙巾輕輕拍乾雙手,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方法可能無法完全擦乾雙手,容易導致二次污染。因此,建議盡量使用紙巾或毛巾擦乾雙手,確保手部衛生。

個人頭像照片

By Malisa

我是 Malisa,我的專業領域是老年人照護及長期健康管理。希望通過這個網站,為所有需要長期照護的家庭提供最實用且專業的資訊和資源。無論你是照護者、親人,還是正在尋求更好生活品質的老年人,我都致力於為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指導。聯繫我 [email protecte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