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洗手攻略:掌握七步驟,有效預防傳染病

洗手是預防疾病最簡單有效的措施之一,但你知道正確的洗手方式嗎?掌握七個步驟,從接觸病人前、執行醫療操作前、接觸病人體液風險後,到接觸病人後、接觸病人周遭環境後,都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此外,飯前飯後、外出回家後也要記得正確洗手,才能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

可以參考 髖關節手術後休養要多久?康復攻略大公開!

正確洗手:洗手你洗對了嗎?

在這個充滿細菌和病毒的世界裡,洗手是我們保護自己和家人免受疾病侵害的最重要防線之一。然而,你是否真的知道如何正確洗手呢?許多人可能認為簡單地用肥皂搓洗一下就夠了,但事實上,正確的洗手需要遵循特定的步驟和時間,才能有效地清除手上的病菌。

根據疾病管制署的建議,正確洗手可以有效預防醫療照護相關感染,並降低抗生素抗藥性的風險。因此,無論你是醫療照護工作人員、照顧者,還是普通民眾,都應該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並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

以下我們將詳細介紹正確的洗手七步驟,並根據不同的情境提供相應的洗手時間建議,讓你了解如何才能真正洗淨雙手,有效預防傳染病。

為什麼洗手如此重要?

您是否知道,雙手是細菌和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手會接觸到許多表面,例如門把、手機、鍵盤等,這些表面可能沾染了各種病原體。當我們沒有徹底洗手時,這些病原體就會附著在我們的雙手上,並可能透過接觸眼睛、鼻子或嘴巴而進入我們的體內,導致感染。

在醫療照護環境中,手部衛生更是至關重要。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和照顧者經常接觸到病人,他們可能帶有各種病原體,包括耐藥性細菌。如果醫療照護工作人員沒有徹底洗手,他們可能會將這些病原體傳播給其他病人,導致醫療照護相關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HAIs)。

根據疾管署的資料,手部衛生是預防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及抗生素抗藥性最簡單、有效且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及照顧者應落實洗手5時機,並正確洗手,以降低感染風險,保護自身和病人的健康。

洗手5時機包括:

  • 接觸病人前:接觸病人前洗手可以減少將病原體傳播給病人的風險。
  • 執行清潔/無菌操作技術前:執行清潔/無菌操作技術前洗手可以減少將病原體傳播給病人的風險,並確保操作的安全性。
  • 暴觸病人體液風險後:暴觸病人體液風險後洗手可以減少將病原體傳播給其他病人或工作人員的風險。
  • 接觸病人後:接觸病人後洗手可以減少將病原體傳播給其他病人或工作人員的風險。
  • 接觸病人週遭環境後:接觸病人週遭環境後洗手可以減少將病原體傳播給其他病人或工作人員的風險。

除了落實洗手5時機外,正確的洗手步驟也非常重要。正確的洗手步驟可以有效地去除雙手上的病原體,降低感染風險。

正確洗手攻略:掌握七步驟,有效預防傳染病

正確洗手.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防疫正確洗手七字訣:內外夾攻大立腕

洗手很重要,但有沒有洗對才是關鍵。 對此,郭孝齡醫師指出,洗手洗得正確才能達到防疫的最佳效果,「否則就等於白做了。」

為了讓大家都能掌握正確的洗手技巧,郭醫師特別提出「內外夾攻大立腕」的防疫正確洗手七字訣,並詳細解說每個步驟:

  • 內: 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指縫、指甲縫,以及掌心與手指背面的交界處,這些地方容易藏污納垢,需要特別注意。
  • 外: 洗手時,要將手掌翻轉,用指尖搓洗手指背,並注意洗到指尖和指甲縫。
  • 夾: 用拇指和食指互相搓洗,並注意洗到拇指的根部。
  • 攻: 用手指搓洗掌心,並注意洗到掌紋的凹陷處。
  • 大: 用掌心搓洗手腕,並注意洗到手腕的內側和外側。
  • 立: 洗完手後,用乾淨的毛巾或紙巾擦乾,並注意不要用手去觸碰臉部或眼睛。
  • 腕: 洗手時,要將手腕也洗乾淨,因為手腕容易沾染到病毒和細菌。

郭醫師強調,洗手時,每個步驟都要仔細搓洗,時間至少要維持20秒,才能有效去除手上的病菌。此外,洗手後,也要注意保持手部的清潔,避免用手去觸碰臉部或眼睛,才能有效預防疾病傳播。

防疫正確洗手七字訣:內外夾攻大立腕
步驟 說明
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洗指縫、指甲縫,以及掌心與手指背面的交界處,這些地方容易藏污納垢,需要特別注意。
洗手時,要將手掌翻轉,用指尖搓洗手指背,並注意洗到指尖和指甲縫。
用拇指和食指互相搓洗,並注意洗到拇指的根部。
用手指搓洗掌心,並注意洗到掌紋的凹陷處。
用掌心搓洗手腕,並注意洗到手腕的內側和外側。
洗完手後,用乾淨的毛巾或紙巾擦乾,並注意不要用手去觸碰臉部或眼睛。
洗手時,要將手腕也洗乾淨,因為手腕容易沾染到病毒和細菌。

洗手的重要性:預防疾病,守護健康

洗手不僅是個人衛生習慣,更是預防疾病傳播的關鍵。雙手無時無刻不與外界接觸,容易沾染各種病菌和病毒,而這些病原體可能引發多種疾病,例如:腹瀉、呼吸道感染、皮膚病、眼睛感染等。透過正確洗手,我們可以有效地去除手上的病原體,降低感染風險,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研究,洗手可以減少腹瀉和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洗手可以減少高达 40% 的腹瀉和 50% 的呼吸道感染。此外,洗手也能有效預防其他疾病,例如:皮膚病、眼睛感染、食物中毒等。在疫情期間,洗手更是不可或缺的防疫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洗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保護個人健康,也維護社會公共衛生。當我們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就能有效減少疾病傳播,創造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手部衛生五時機:掌握關鍵時刻,有效阻斷傳染鏈

手部衛生五時機,是醫療照護人員必須牢記的黃金法則,它能有效降低院內感染的風險,保障病人和醫療人員的安全。五時機分別是接觸病人之前、執行照護活動之前、接觸病人體液之後、接觸病人周圍環境之後以及接觸病人物品之後。其中,前兩個時機發生在接觸或執行照護活動「之前」,目的是為了防止將微生物傳遞給病人的風險;後三個時機則發生在接觸或暴露病人體液風險「之後」,目的是為了防止將微生物傳遞給醫療人員和照護區的風險。

接觸病人之前洗手,可以有效阻斷醫療人員手上的微生物傳播到病人身上,降低病人感染的風險。例如,在進入病房前、接觸病人前、為病人進行檢查前、為病人換藥前、為病人餵食前等,都需要進行手部衛生。

執行照護活動之前洗手,可以確保在執行照護活動時,醫療人員的手部是乾淨的,不會將微生物傳播到病人身上。例如,在為病人進行注射前、為病人進行傷口處理前、為病人進行導尿前、為病人進行氣管插管前等,都需要進行手部衛生。

接觸病人體液之後洗手,可以防止醫療人員接觸到病人的體液後,將微生物傳播到自己身上或其他病人身上。例如,在接觸到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等之後,都需要進行手部衛生。

接觸病人周圍環境之後洗手,可以防止醫療人員接觸到病人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後,將微生物傳播到自己身上或其他病人身上。例如,在接觸到病人的床鋪、床頭櫃、醫療器械等之後,都需要進行手部衛生。

接觸病人物品之後洗手,可以防止醫療人員接觸到病人物品上的微生物後,將微生物傳播到自己身上或其他病人身上。例如,在接觸到病人的衣服、鞋子、餐具、藥物等之後,都需要進行手部衛生。

手部衛生五時機,看似簡單,但卻是預防院內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醫療人員必須養成良好的手部衛生習慣,才能有效降低院內感染的風險,保障病人和自己的安全。

可以參考 正確洗手

正確洗手結論

在這個充滿各種病菌和病毒的世界裡,正確洗手是我們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最重要的關鍵。正確洗手不僅能有效預防疾病傳播,更能降低感染風險,維護個人和社會的健康。從接觸病人前、執行醫療操作前、接觸病人體液風險後,到接觸病人後、接觸病人周遭環境後,甚至飯前飯後、外出回家後,都應該記得正確洗手。

正確洗手看似簡單,但掌握七個步驟,才能真正洗淨雙手,有效預防傳染病。洗手的五時機也提醒我們,在特定的時刻更需要重視手部衛生,才能有效阻斷傳染鏈,保障個人和社會的健康。

讓我們一起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從自身做起,共同創造健康的生活環境!

正確洗手 常見問題快速FAQ

為什麼洗手要用肥皂或洗手液?

肥皂或洗手液中的清潔成分可以有效地分解手上的油脂和髒污,並將它們沖洗掉。這些油脂和髒污中可能含有各種病菌和病毒,例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流感病毒等。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可以有效地去除這些病菌和病毒,降低感染風險。

洗手時要用熱水還是冷水?

洗手時,水溫不是決定因素,重要的是要確保能充分搓洗雙手。一般來說,溫水比冷水更能有效地去除手上的油脂和髒污,但如果沒有溫水,冷水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搓洗雙手時要確實搓洗到每個角落,並維持至少20秒的搓洗時間,才能有效去除手上的病菌。

洗手後要用毛巾擦乾還是自然風乾?

建議使用乾淨的毛巾或紙巾擦乾雙手。如果沒有毛巾或紙巾,可以使用乾淨的衣物擦拭,但不要用同一塊布重複擦拭。自然風乾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風乾的時間要足夠長,確保雙手完全乾燥,才能有效避免細菌滋生。

個人頭像照片

By Malisa

我是 Malisa,我的專業領域是老年人照護及長期健康管理。希望通過這個網站,為所有需要長期照護的家庭提供最實用且專業的資訊和資源。無論你是照護者、親人,還是正在尋求更好生活品質的老年人,我都致力於為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指導。聯繫我 [email protecte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